sok

最新搜索

大家都在搜

女同_两性知识

2017-12-24

词条概述:女同,又称女同性恋、拉拉、蕾丝边、Lesbian、LES、GL(Girl's love)。女同性恋,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

女同_两性知识

基本信息

中文名:女同

别名:蕾丝、拉拉

外文名:lesbian

关联词:同性恋、男同性恋、LGBT

定 义: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

尽管自古以来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但是直至今日才出现蕾、蕾丝边、拉拉等字词,用以形容女同性恋者。十九世纪晚期,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性欲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

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黑色三角形代表着女同性恋的身份标识,它来源于纳粹德国,当时使用它在集中营中区分被认为是“反社会”的女性(例如对纳粹家庭价值观构成威胁的人)。如果有女人反对生育或反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则会被冠上黑色倒三角形。现在黑色三角形是作为女同性恋自豪的标志。

起源

发展

在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性间的性爱。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感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女同性恋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于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沿革在西方同性恋平权运动的60年代,同性恋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称为gay。然而,由于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现象,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比利提斯的女儿(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继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

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接受、平等、爱与友谊。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朱莉娅·佩内洛普写于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说:退出男同性恋组织是建立女同性恋身份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迈向建立女同性恋社群的一步。此后,女同性恋全面撤出(男)同性恋运动,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身份。在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的领导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的女儿,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抒情诗。

于是从70年代开始,受到由女同性恋者为核心推动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Lesbian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取向的女性。之后,女同性恋联合女权活动家和同样在同志平权运动中被忽视的双性恋和跨性别者来与占据同志平权运动主流,霸占地位,好处风光全占尽的男同性恋者们分庭抗礼。不过,随着同性恋平权的发展,近现代的大部分男同性恋者都渐渐抛弃了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的思想,因为身心体会到了只有男同性恋群体的同志平权运动寸步难行,所以再次与LBT群体握手言和,共同发展同志平权运动。

最终,在1980年出现了LGBT的称呼,是为les(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利益结合体。因此,在同性恋群体中,一定要注意词句的用法问题。在同运组织里,一定注意要用LGBT,不然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分离主义倾向。在女同性恋组织里,注意不要用Gay Woman,不然会被认为有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在日常生活中,homosexual一词不常用,因其是从精神病学而来,所以遭到了污名化,通常只有在涉及医学的文章中才会出现。

称呼

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又或称为蕾丝边。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食、自梳等。

中国台湾在台湾,英文单词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子或女同志最为常见(也翻译做蕾丝边)。在古代闽南语中,除了磨镜的称呼外,亦因其性行为如同挨石磨,而有石磨仔之隐讳语。

中国香港在香港,女同性恋一般被称为Les,是英文Lesbian的简称。

其他称呼此外,女同性恋者还有其他的称呼,包括:

蕾丝边:来自英文单词Lesbian(女同性恋)。

顶:性爱关系中的施动者。

底:性爱关系中的受动者。

不分:是指不分界于顶和底之间,在性爱关系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视恋爱对象或心情决定。

欧蕾:年长蕾丝边的简称,指超过30岁的女同性恋者。

Uncle:年长的T,源自60年代。

GL:girl's love,女生之间的爱,日本动漫术语。

T:T就是Tom boy的缩写,是指性爱关系中的施动者。

P:P就是Pretty girl的缩写,是指性爱关系中的受动者。

H:H就是Half的缩写,是指在性爱关系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视恋爱对象或心情决定的人。

历史

中国古代

女同性恋在中国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并被当时的人们所容忍,人们甚至认为女子的同性恋关系是闺阁中必然存在的习俗,当它导致为了爱情的自我牺牲或献身行为时,还会受到人们的赞扬。明代著名才子李渔曾就此题材创作过一部名叫《怜香伴》的戏剧,讲述了佳人爱慕佳人的爱情故事,曹语花美貌与体香异于常人,而崔笺云诗才与谋略并重,二人以诗会友渐生情愫,种下情根,誓作来世夫妻。

清代的女同性恋情形可谓至为激烈,《粤游小志》记载:“广州女子多以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姊妹相约自尽。尽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砧者。”金兰会的女子又称自梳女,凡是缔结金兰契的女子,一切婚约均属无效,男家不得强娶,她们誓不肯和男子婚嫁,即使被迫嫁人也不会住在夫家和丈夫同寝。而结盟的二女则会同居,随后成双结对、情如夫妻、誓不相负,临终前还会选择嗣女继承双方财产,死后也会被埋在一起。

另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金兰会》中也有对金兰会的记载: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如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风稍戢矣。

在光绪年间的《永明县志》中也有女同性恋的记载:“桃州......其母亦为女计消遣,访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结为内交。桃州谓之行客。相处以切磋针凿其间,即无他虑,而有用之年华已消磨于不觉。”讲的是桃州许多母亲想方设法的替女儿消遣时光,所以探访其他人家,寻找与女儿年纪相貌相当的女子,使其女和自家女儿结为内交,桃州把这些女子称为行客。最初行客之兴起,乃由家族主导,为了防止女儿在外胡来,因此安排女性结对,使之安稳闺中、消磨岁月。然而这常常会导致两女产生爱情,许多行客在密友出嫁的时候会进行阻止,甚至闯进婚礼,持刃刺伤密友的丈夫。

古代的道德观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贞、失节的淫行当做大罪,礼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间和睦相处,让家庭中妻与妾、妾与妾和睦如姐妹,有些人因之而产生了爱情,不过这种关系比之于偷情通奸显得温和而隐秘,只要不对宗族构成威胁,男子不唯默许甚至鼓励。然而当女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产生,便会激发巨变。两个女子相爱较之异性恋更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纷争,这种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大为震恐,动用政权和族权的力量来加以惩罚。

西方

在古希腊,女同性恋的风气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恋者参加打仗和狩猎活动,同另一个女人结婚,两人像夫妻一样相处。

著名的女诗人萨福在莱斯波斯岛上建立了一个女子学校,她的诗名极盛,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她虽有丈夫和女儿,但是没过多久,她就选择了离开丈夫和家庭,萨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身为才女的她无法忍受婚姻中没有交流、没有灵魂的结合。

二十多岁的萨福在莱斯波斯岛上创办了一个女子学校,教授诗歌、音乐、仪态,甚至美容和服饰。贵族们把自己的女儿送往该校,萨福喜欢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孩,不仅教授她们诗歌与音乐,闲暇之余热情教授她们恋爱艺术,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她一个接一个地和女学生们相爱,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学生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莱斯波斯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但最后萨福因遭到一位女恋人的拒绝,而跳海自杀,英年早逝。另外,据说女同性恋的风气在罗马时代比古希腊时更为盛行。

误区

性别认同障碍、易性癖、双性恋皆不属于同性恋同性恋中有的人很异性化,要是不说出他(她)的真实性别,甚至有可能看不出来。男性发型不定,喜欢偷偷在家化妆或穿女装、嘟嘴卖萌,行为举止和女性相同;女性理男式短发、裹胸、穿男装,行为举止和男性相同,这些人大多是跨性别者中的性同者(性别认同障碍),而不是同性恋。虽然同性恋者与这些性同者喜爱的对象皆为生理上的同性,但同性恋者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她)们认可自己的性别,不存在变性或将形象装扮往异性靠拢的需求。

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所定义的精神医学用语,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世界精神病学会很明确的将性同者归类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别)行列,在DSM-IV的诊断判定中也详细的介绍解释了跨性别的定义。但社会民众仍然会无意或故意的将性同者、异装癖、异性化和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性同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异装癖和性别认同障碍

有一类人不是性同者,也不是恋物癖,只是通过穿异性服装,做异性打扮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满足,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异装癖。异装癖者和性同者是有差别的,性同者认为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异装癖者只是喜欢做异性打扮,但并不觉得自己是异性。另外,医学界普遍认为异装癖者几乎都是异性恋,而调查统计也显示90%的异装癖者是异性恋。也就是说,同性恋群体中的异性化者大部分都是性同者。

异性化者很受同性恋欢迎?

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是根据各种调查统计来讲,真正的同性恋者都对异性化者无感,甚至厌恶。因为同性恋者喜欢的是同性,让他(她)们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同性,还不如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异性。有些同性恋者甚至比异性恋者更加厌恶异性化的同性,因为他(她)们认为异性化者不爱惜自己的性别魅力。

绝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则越有魅力。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但没有同性恋者会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所以对异性的特征不会产生好感,没有同性恋者会希望自己身上有太多的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

不仅仅是同性恋者,大部分异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也不喜欢异性化者。喜欢异性化者,恰恰证明他(她)对异性潜意识的喜爱。有相当多的心理学数据表明:无论是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女性都喜欢相貌漂亮、有女人味+性格中性化的同性;男性更是偏倒性的欣赏相貌和性格都具有男人味的同性。

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不一定喜欢异性化者,但喜欢异性化者的人几乎都是双性恋者或跟风的异性恋者。他(她)们的潜意识是喜欢异性的,可由于是潜意识,所以他(她)们自身并不会发觉,但在喜好上却已经暴露出潜意识里喜欢异性的一面。通常,他(她)们喜欢上真正的异性只是早晚的问题,一旦潜意识被触发,变成表意识,他(她)们就会恢复成完整的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同性恋中性别特征明显的人是双性恋?

有许多人认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恋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恋者大多数是双性恋,通常暗指男同性恋者中的1和女同性恋者中的P,他(她)们都很喜欢异性化者,并深信通过某种手段能让他(她)们喜欢上异性,这个观点其实很可笑。

同性恋者都很异性化?

有相当多的同性恋题材或有同性恋者出场的影视作品都会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那就是刻意把同性恋者的形象性格描绘的很异性化。例如,男同性恋者手翘兰花指、身姿扭捏、着装花俏,女同性恋者身穿男装、形象男性化、举止粗鲁,就算两个同性恋主角都不是异性化者,其他同性恋配角都有相当大的几率是异性化者。这种描绘手法让人们对同性恋者产生了错误的印象,也间接或直接的扩大了上述的各种误会和影响。

中性化和异性化

很多人把异性化者当成中性化者,但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中性化指的是具有异性特质,但同时也保留了本身性别特质的人,并且中性化者本身的性别特质要明显大于异性特质。异性化指的是那些外貌形象或性格举止明显偏向异性的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1无痛人流_两性知识 2紧急避孕药_两性知识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导航

    ©2015 mamadebaobao.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