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几部国片和偶像剧,除了男女主角由谁担纲、如何爱上。「怀旧」可说是最夯的背景设定。现正当红的「1989一念间」,早前的「我的自由年代」、「16个夏天」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无不创下惊人收视和票房,更别说南韩早已大行其道的「请回答1988」等系列。
有人说,背景仅是设定之一,真能归结至大红原因?或许算不上主因,但绝对是有利助攻的因子之一,许多时候,除了男女主角的火花,观众因对那些已逝去的美好时代有所缅怀,反倒加深了对戏的情感。或也可说是,对如今过度快速、便利的网路时代一种集体厌倦反应。
在1989那个年代,还有人买著稿纸、信封、邮票,花上数小时,一笔一画认真思量,只为把想说的话完整地带到对方面前。那时的人还买著电话簿、电话卡,记下重要好友的电话号码,没有手机,就打到对方家中,在家人监看下,用有限的时间传达重要的话语。若对象是异性朋友,为怕对方爸妈误会,有时还得压低声音假装是同性(或也只有我这么做过)?
那是一个不论通讯、联系上都不甚发达的年代,对于情感的表达也较为含蓄,更因此衍伸出B.B.CALL里的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等数字密码。当时还有人用笔写著日记、在杂志上投稿交著笔友,多年后有了网路也顶多上上聊天室,手机简讯一封限制70个字(包含标点符号),就这么又删又减又加,又看又想个把分钟才能慎重地按下传送键。
那些没有脸书、LINE、Whats APP的时代,现在回看颇觉不可思议,但经过时间才能得到的回音与建立的关系,却也成就更让人回味的情感。无论是否经历过那样的年代,那些弥足珍贵的感受,都是今日少能见得的,也因此成了某种集体憧憬,在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里反复成为背景设定。
而在这几部剧中,我不意外地总对开头的铺陈别具共鸣,或许是怀念,也或许是对现今什么都过度快速的厌倦感,看著男女主角用著CALL机、纸条搞暧昧,比起脸书、LINE私讯,反倒更让人小鹿乱撞。好不容易约了见面,还得有个显著标的物,才找得著彼此。等待的过程里,没有手机可滑,就盯著CALL机或旧式手机简讯匣,等待新讯息、回味旧讯息。男孩,则偶尔骑著摩托车,在女孩公寓楼下等著相会,看著房间灯光忽明忽灭,反刍著心里的不安或幸福。
这些情感,在舍去了零时差的网路、通讯软体后,反倒变得更为纯粹、突出,想了解一个人,就必须面对面、踏踏实实地接触、谈话。而非如现今,仅透过脸书上的只字片语,就去解读对方的心思、拼凑对方的全貌。在剧中主角暧昧交流之际,如此单纯的背景也为剧情带来更为强大的催化效果。
除了看剧回味,基于对这样的情感怀念,近来自己也想突破脸书屏障,好好重新认识电脑彼端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在那上百个朋友之中,竟有高达三分之二在现实生活中毫无交集,我们观看著彼此的脸书页面,却对对方一无所知,这样的虚拟友谊,不免让我感到困惑,到底成为朋友,在如今竟已变得如此易如反掌?或该说,朋友的定义,原来已变得如此单薄?
这也让近来的我兴起了「脸书好友见面计划」,不为什么,只想重拾过往和每个朋友都必须面对面交流的珍贵感受,计画将在这周日开始,还不知道将会有哪些惊喜(或惊吓),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仅限于见面交流的火花,将会成为我这个计划中最重要的反馈。或许待开始后,也能再来写篇和大家分享。
跳跃性思考的生物,只在遇见电影时才能找回思考秩序,喜欢静静观察胜过大声喧哗,被认为是水瓶座怪咖,实是个热爱与各式人等交流的嗨咖,采访方式时而正经时而歪斜,却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