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里面,有一群人,特别喜欢争论输赢。每一次遇到感情中的摩擦时,总是会不断地挖旧帐,就是希望能辩赢对方,让对方俯首道歉。
有一群人,在感情里面,即便出现利益冲突时,情侣之间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摩擦,他们的情绪不会有太大的起伏,能够停留在中性情绪当中,不会太过负面,也不会刻意伪装得过于正面,维持在不卑不亢的状态之中,冷静地和对方沟通。
这一群人,如果测量他们体内的生理激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的肾上腺皮质醇和一般情形下无异,并不会因为摩擦而升高;相对得,那些不断挖旧帐争执的伴侣,则会因此大大提升他们的肾上腺皮质醇,进入备战状态当中,就好像我们在面临考试压力,或是站上打击区准备要打击的球员一般。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平静地面对摩擦,有些人却会把摩擦视为点火线,进而争执起来呢?这背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安全感」。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争执的模式
当我们都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爸爸妈妈等主要照顾者来照料我们的身心健康。在这个时候,当我们遭逢外在危机时,我们最需要的莫非是安全感了。
要怎么获得安全感呢?如果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来看,首要之处便是我们的照顾者要能够适时地出现在我们身旁,当他们出现了之后,第二步便是他们要敏感地觉察到我们为何感到不安,最后一步则是他们要做出适切地回应,让我们地不安全感下降,回复到平静的状态之中。
长期能够获得主要照顾者安全回应的孩子们,渐渐就能形成「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安全感」的信念,反之,则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恶意、没有人在乎自己。
前者的那些孩子,在长大之后,即便和伴侣出现摩擦,他们也不会启动生理上的作战模式,因为他们相信这世界是充满善意的;但后者则因为幼年时期,照顾者总是不能安抚自己。
而对这个世界抱持著恶意与敌意,相对的,对他们的伴侣也是如此,他们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所以非得和伴侣争个输赢不可,有一些人,总是希望要争道自己赢才肯罢休,有另一些人,则放弃争论,认为对方是不可能沟通的,直接放弃讨论的可能性,封闭自己的心墙,直接背离现场而去。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要如何重拾安全感
既然成长过程中,长期浸淫在「在遭逢不安全感时,无法被适切地安抚」的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有没有可能被改变呢?就依附的模型而言,其实是有的,但需要花上许多的时间。
他们必须尝试找寻具有高安全感的伴侣,或是多结交具有安全感的朋友,当他们感到不安全感,而出现战或逃的反应时,自己的朋友或伴侣,能够告诉自己「事情其实没有你想像得那么糟糕」。
「我对妳没有敌意,我们可以一起好好地度过难关」唯有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重新修正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有可能改变「一碰到危机,就陷入作战模式」的生理反应。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