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

最新搜索

大家都在搜

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还是糟糕伙伴? 自我对话模式深刻影响情绪

2022-08-25

    脑海中无时无刻闪现各式各样的想法,包括对自己传递的讯息。这般自我对话无声,但却深刻影响情绪及生命。你是否注意过,心中的自己总是温暖地接纳你、支持你、提供具体建议,或者冷淡又消极?

 

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还是糟糕伙伴? 自我对话模式深刻影响情绪


    「你又搞砸了?」「你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吗?」「你就是没有人家那样的天分。」身边的人是否曾经对你说过类似的话?你又是否经常对自己这样复述?

    加拿大的心理学者基恩.列斐伏尔等人指出,人们自我对话的风格可用「亲和性(affiliation)」、「支配性(dominance)」两大关键向度来归类—「亲和性」光谱的一端是指对话内容亲切、支持性高,另一端则让人感到有距离、甚至有敌意;「支配性」光谱的一端是指对话内容提供积极指导、方向感,另一端则是消极、漫无目的。

    以这两个向度来看,上述几句话的「亲和性」及「支配性」都低,简言之,冷淡、消极、毫无建设性。

冷淡严厉又无建设性最伤情绪
    不同的自我对话风格会对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列斐伏尔等人招募2百多人,请这群人每天将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及负面事件书写成日记,并自我评估情绪反应;两周后,将这些文字记录搜集起来进行分析。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刊登于美国心理学会(APA)出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作者群也在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会(SPSP)。


    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都有典型的自我对话风格,而自我对话风格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亲和性」及「支配性」均低的话语(像是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可能带来最糟的情绪;相反地,「亲和性」及「支配性」均高的对话,也就是温暖、接纳、支持性强、能自我提供指导及建议者,通常能带来最好的情绪经验。

    此外,研究人员注意到,人们跟自己对话的模式、与跟别人互动的模式未必相同,特别是对于负面事件的反应。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经常给予遭遇不幸的朋友温暖支持,但却对自己严厉、内心深处并不那么快乐。

    回想一下,你习惯怎么跟自己说话?伴随而来的情绪又是如何?

使用什么样的文字,建构什么样世界
    「奥地利哲学家维根斯坦曾说,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描述我们认知到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讲出来的文字造就我们对外在环境及内在自我的理解,因此可以想见,会使用温暖、支持性文字跟自己对话的人,为自己建构出来的就是温暖的世界,反之如果是悲观、负面、经常自我贬低的人,建构出来的世界就会比较灰暗,」马偕纪念医院协谈中心咨商心理师罗惠群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研究打破了「正向思考」的迷思。伯特利身心诊所咨商心理师魏棻卿说,「从小我们经常被鼓励要正向思考、凡事一律正向信心喊话,借此忽略内心的脆弱,殊不知真正的正向,反而是认清事情的本质、接纳对人对事的真实感受,尔后再以积极态度引领自己去面对,而要接通感受就需要好好的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模式,最初受儿时照顾者形塑
    人们与自己说话的惯性,最早能追溯到生命早年阶段。魏棻卿说,幼儿在学会自我评价之前,主要照顾者(可能是父母、爷爷奶奶或是老师)犹如一面镜子,孩子会从他们的脸上照见自己是什么样子,逐渐形成特定的自我概念— 如果一个母亲总是微笑赞赏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照顾者总是否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经常感到自己是不好的。

    这个被称为「镜映效应」的现象,对一个人日后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生命发展影响深远。「当今主流教育体制对孩子还是限制、否定居多,所以许多孩子内化后,脑海中的声音也习惯对自己采取严厉和批评的态度。」「但这也不能完全怪父母、老师,因为他们过去可能也从未被好好对待过」。

    正因了解「镜映效应」对于孩子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性,魏棻卿近期决定不再让孩子去托婴中心,改由自己在家照顾。如同其他婴幼儿,她一岁两个月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对各种事物好奇、并且会想依附父母或老师,但魏棻卿注意到,托婴中心的老师可能因为忙于同时照顾多个孩子,因此经常阻止宝宝探索、摇头对宝宝们说「no、no、no」,而她的孩子经常因此感到挫折而哭泣。「后来我就思考,再这样下去,我的孩子会照见一个什么样的自己?一个经常被大人说no、no的孩子,自我概念能好到哪里去?」

    平时经常在咨商室协助成年大人一步步重建「正向自我概念」的魏棻卿,为了替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决定调整工作量,手把手地当孩子的生命教练。在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只要看到孩子进步就马上竖起大拇指说「你好棒喔!」短短半个月,她就惊喜发现,孩子已经被镜映到会主动为自己拍拍手了!
 

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还是糟糕伙伴? 自我对话模式深刻影响情绪
 

当「内在小孩」的父母,重新陪伴自己长大
    许多人并不常为自己拍手,这可能源于自幼就有的惯性,也可能是不认同自我的某些状态、或某个时期的自己,因而频繁贬低或斥责自己,长期身陷低迷情绪。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发挥想像力、尝试与那个「内在小孩」对话,魏棻卿形容这是「重新当自己的父母,重新陪伴自己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