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造车概念是非常的火爆,因此也让很多人认为华为这个企业也要开始造车了,但是华为很快就表示自己是不会造车的,据了解在近日华为重申不造车,那么华为是上市公司吗,为什么华为不造车呢,那么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华为重申不造车
5月24日上午消息,华为再度发布声明重申不造车,称“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
华为表示,至今为止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关于华为与重庆小康集团旗下的金康赛力斯的合作,华为是赛力斯SF5的电动部件和HiCar座舱部件的供应商。”华为表示,为了解决华为授权手机零售店在华为手机大幅减少情况下的生存问题,华为在支持部分零售店来销售此款车,零售店可以获得相应收益。
以下为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声明:
有关华为造车的不实传言,公司发言人已多次予以澄清,今天,我们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
我们认为,产业界需要的不是华为品牌汽车,而是华为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
至今为止,我们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我们选择了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车企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它们打造各自子品牌。用了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经华为授权才可以使用HI标识,代表Huawei Inside。
关于华为与重庆小康集团旗下的金康赛力斯的合作,华为是赛力斯SF5的电动部件和HiCar座舱部件的供应商。同时为了解决华为授权手机零售店在华为手机大幅减少情况下的生存问题,华为在支持部分零售店来销售此款车,零售店可以获得相应收益。
华为正式“造车”
造车概念现在有多火?如果不造车可能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世界五百强!所以,华为也入局了。近日,华为对外宣布了2021年的五大发展战略,其中就包括了要跟北汽、广汽、长安三家汽车集团成立三个汽车子品牌。
但就当众人以为华为也要投身于制造整车的浪潮当中时,华为却及时“辟谣”,“我们依然不会直接参与造车。”不过,间接参与造车的华为却更被业界内外人士一致看好。说到底,现在参与造车的巨头实在太多了,不管是整车制造还是单独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竞争都非常激烈,华为的选择显然也是为了明哲保身。
况且华为又不是上市公司,不用通过造车来向资本市场讲故事,而且主攻智能汽车技术解决方案,利润不见得比制造整车的利润低,况且风险是真的更低。
华为不造车,并不意味要放弃这块“大蛋糕”
当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很多人都盼着华为能够尽快跟上,不过随着华为“造车”细节一步步曝光,我们发现,华为其实对整车制造的兴趣一般般。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华为造车,一定会跟造手机一样,取得相应的成就,其实不然。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还是对汽车领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据我们从各方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其实像一些汽车技术供应商的小日子过得远比绝大多数车企还要更滋润。就拿现在“缺芯荒”为例,你说芯片制造商他们现在是不是成天躺着赚钱呢?而本身处于“乙方”的供应商地位一下变得比“甲方”还要“甲方”,这说明什么?还不是整车制造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供应链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所牵扯到的整车制造商们都会“在劫难逃”。
所以说,如果华为只是以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参与造车,那么前景就非常明朗了。毕竟华为在智能汽车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沉淀与积累。早在华为曝光自己的“造车计划”之前,已经不少媒体通过天眼查查看到了华为所申请的诸多自动驾驶以及汽车智能化等领域的专利申请,而这些专利技术可以说是华为用科技赋能汽车行业的底气。
再者,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身也拥有大好前景。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至60%,而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面对这块“大蛋糕”,目前在手机市场受挫的华为自然不会轻言放弃,毕竟技术研发实力名声在外,用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度与信任度也是肉眼可见,所以光以技术入局造车,而非制造生产整车,华为这步棋显然是参透了科技企业造车的真谛。
直接下场造车并不适合所有科技企业
对于华为来说,没有选择直接下场造车,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要知道,整车制作能力跟智能汽车技术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硬件端,一个是软件端,研发一个汽车生态系统跟制造一辆能够行驶的汽车,差距非常大。当年,贾跃亭为了让FF91能真正跑起来,也是花了上百亿,但仍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然贾跃亭也不用跑到大洋彼岸不敢回国。
毕竟能像小米一样账上躺着1080亿的科技巨头是少数,但就算小米有1000多亿,真就能够缩短与传统整车制造厂商在造车上的差距吗?显然不能。技术沉淀跟金钱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当然造车少不了充裕的现金流,不然车可能还没造出来,人就不得不跑掉了。
而从华为上下统一的造车口径来看,我认为华为还是比较清楚自己在汽车领域的优势与劣势。简单来说,华为具备比较出色的智能汽车科技技术,但是毕竟没有整车制造能力,所以不直接参与造车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让一个外行人去干内行人的事,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关键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试问在商界摸爬滚打这么多的华为,怎么会想不明白呢?
从目前来看,科技企业进军造车圈,无非有这么几种模式,一种是拉来传统整车制造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代表企业是百度;一种是亲自参与造车,全部独立完成,代表企业是小米;另一种就是以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入局造车,代表企业就是华为。
如果问我哪种方式成功率最高,那我肯定会选华为,一是风险低,二是投入成本也低,三是利润空间有保障。别以为造车比造手机赚钱,就可以肆无忌惮,靠硬件赚钱,远不如软件服务。因此,我觉得科技企业其实应该学习华为,以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进入造车领域,这样才不至于“死”在造车的半路上。
华为真正的竞争对手并非小米而是苹果
在如今造车圈里,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初手机行业大乱斗时的惨烈。传统整车制造厂商、造车新势力、跨界而来的科技造车势力,这三股势力之间注定会发生激烈碰撞。尤其对于传统整车制造厂商来说,他们肯定不想成为当初的诺基亚,新能源就相当于当初的智能手机,所以一定会紧跟行业发展潮流;而造车新势力在当下备受资本市场欣赏,毕竟在度过最艰难的时段后,已经迎来了收割期;至于跨界而来的科技造车势力则是X因素,存在不稳定因素。
对于华为来说,在未来的竞争对手当中,最大的潜在威胁恐怕并非来自小米,而是苹果。小米已经决定以整车制造厂商的身份参与造车,二者未来或许还有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理论上)。反观苹果就不一样了,苹果已经打造了CarPlay的车载系统,并且经过更新换代后,现如今的CarPlay功能越来越丰富,交互体验也越来越好。
而苹果在车载系统上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CarPlay跟其他苹果设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当中,车主可以获得非常舒适的体验。尤其是一些iPhone用户,为了使用CarPlay还愿意主动付费,这就是生态的优势。即使苹果未来选择制造整车,但是其车载系统的优势依然存在。
华为既然也选择了这条路,那么自然免不了要跟老对手苹果直面硬刚。虽然在智能汽车技术领域,华为起步并不早,但还是那句话,我不相信有企业能在华为所涉及的领域在技术上对其进行压制。尤其华为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智能汽车技术,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这点就非常关键了。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除了要考验厂商技术之外,还要结合当地政策、道路交通条件等诸多环境影响,而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肯定还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实现。要知道,苹果智能手表就是因为没有获得相应的医疗设备认证资格,所以才导致ECG功能在中国市场无法使用。但是华为智能手表就没有影响,甚至还有三甲医院为其背书。
所以,我觉得华为想在汽车智能生态解决方案领域超越苹果也并非难事,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再加上,华为还具备了比竞争对手不一样的优势。比如说,华为在通讯领域的基础实力,可以保障车辆行驶中的网络稳定性。就跟手机一样,华为手机的网络信号稳定性就是比iPhone强,这主要是因为华为本身也是网络设备商出身,论网络适配稳定性,想必华为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