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大的熊熊是个爱笑又可爱的小男孩,某天中午,妈妈喂完奶后正在安抚熊熊入睡,熊熊突然出现频繁的点头及手脚外张的动作,妈妈以为只是消化不良或是在伸懒腰,但接下来的几天,这样的现象仍然持续一阵一阵地出现,不安的妈妈决定带熊熊到医院检查。
(宝宝频繁出现点头及手脚外张的动作,可能是「婴儿点头式痉挛」,应尽速就医。)
在诊间,医师帮熊熊做了详细的理学检查,发现熊熊的腹部及下肢有数个大小不一的叶状白斑(如下图)。医师向爸爸妈妈解释,熊熊的症状可能是「婴儿点头式痉挛」,需做脑波检查确认。另外,医师怀疑熊熊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因此,另外安排了脑部核磁共振及心脏超音波、肾脏超音波检查。
(宝宝身上有大小不一的叶状白斑,可能是患有「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简称TSC)是一种神经皮肤症候群(Neurocutaneous syndrome),在,大约每6,000名新生儿之中就会有一个结节性硬化症的患者。目前已知此疾病为体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的基因可能遗传自患有TSC的父母,也可能是由于自发性突变。
致病原因是因TSC1或TSC2基因变异造成细胞内控制生长的mTOR讯息路径过度活化,使得病患体内多种器官如脑部、肾脏、肺部、心脏、眼及皮肤的细胞增生形成许多结节瘤。
看到「婴儿点头式痉挛」及「脱色斑」就怀疑
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极其多样化,且各个器官都有可有会被侵犯。其中,以皮肤症状最常出现,约95%的病患会出现皮肤的病灶。最早出现的可能是皮肤白斑、接著为脸部血管纤维瘤、鲨鱼皮状皮肤、指甲旁或指甲下纤维瘤。这些皮肤的病灶对身体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主要为美观的问题。
第二常见的症状为癫痫(约85%),60%病患的癫痫发生在1岁以前,且有1/3的病患以「婴儿点头式痉挛」为表现。此外,结节若长在脑部,会造成大脑皮质结节、室管膜下小结节、另外有15%病患会引发室管膜下巨细胞星状细胞瘤,如持续变大可能造成脑压升高及阻塞性水脑。
以心脏与肾脏的超音波确认病灶
新生儿可能于出生前或后发现心脏横纹肌肉瘤,但随著年龄的增长,大部分的心脏横纹肌肉瘤会渐渐缩小消失,不需特别处理,但少部分严重者可能造成心律不整或心脏衰竭。
相反的,随著年龄的增长,患者有越来越高的机率出现肾脏的病灶,其中最常见的为血管肌肉脂肪瘤,后续可能引发高血压,肿瘤出血,甚至肾衰竭。因此,需要做影像检查确认病灶。
其他检查须定期追踪
出现在肺部的病灶为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大多发生在二、三十岁以上的女性)。此外,也需定期追踪眼睛是否有视网膜缺陷瘤及牙齿可能出现的牙龈纤维瘤。
结节性硬化症的患者会有严重程度不一的智能障碍(1/3智力正常)、自闭倾向或自闭症、过动、注意力不足、自伤等行为问题,需儿童心智科医师的评估及早期疗育的介入。
这一胎确诊.下一胎罹患TSC机率?
若父母其中一方为结节性硬化症的病患,则下一胎生下相同疾病的小孩机率为50%。若父母皆不是此疾病患者,下一胎产下TSC疾病小孩的机率与一般人相同,约1/6,000的机率。
两种诊断方式.治疗依病灶部位
诊断方式有两种,基因诊断或是临床表现确诊。基因诊断主要从正常组织中检测DNA是否出现TSC1或TSC2的基因突变。而临床诊断为收集病患症状是否符合两个主要特征,或是一个主要特征搭配两个以上的次要特征才能确诊。
至于治疗方式,则针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由专科医师定期追踪,需要时给予适当的治疗。癫痫需抗癫痫药物控制,另外可搭配生酮饮食辅助;脑部肿瘤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若有水脑则需要放置脑室内引流管;肾脏部分,如有血压的问题则需服用降血压药物、肿瘤的部分依情况考虑动脉栓塞、肾脏切除或是肾脏移植手术等。严重的肺部及牙龈也都需要手术切除。另外,皮肤病灶可接受雷射治疗改善。
医师评估如符合条件可申请口服标靶药物Everolimus(mTOR抑制剂),此药物可抑制并缩小肿瘤的生长,也可帮助癫痫的控制并改善皮肤血管纤维瘤。
持续追踪与全人照护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多系统疾病,会影响多个器官,表现非常多样化,并且为进行性,从胎儿出生前后、成长过程、直至成人,各个阶段都可能持续有新病灶出现,这群病童需要以病人为中心的全人医疗照护,各科医师就自身专业安排定期的检查,达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