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出生至4个月大,传统上就有「报喜」、「三朝作胆」、「剃胎毛」、「弥月」与「收涎」等生命礼俗,由于以前生养孩子不易,医学不发达,孩子时常有著不好养或夭折等现象,因此,过去每一阶段的礼俗都备受重视,父母也会做足准备,以求宝宝平安、健康长大。
宝宝呱呱坠地.「报喜」传递喜悦
民俗文化研究者李秀娥表示,生育后代子孙在过去是极其重要之事,在尚未有通讯工具的年代,宝宝出生后,会特地请人专程携带油饭、麻油鸡酒等礼品,前往娘家通报喜讯及宝宝性别,是为「报喜」。
娘家会于12天内,将自家饲养的鸡、鸭炖煮成麻油鸡酒等补品回赠,一来表示关心之意,二来也探望外孙子女,双方共享喜悦。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代不若以往通讯不发达,得亲自到府通报宝宝出生的消息,只要透过手机等通讯工具,就能迅速将喜讯告知家人朋友,更能将宝宝照片上传至社群平台分享。
而现代各家户已少有人饲养鸡鸭,当女儿生产了,娘家也不再大包小包送补品,改为以包红包的方式,让婆家自行购买补品帮女儿坐月子。
出生后三天.「三朝做胆」添吉祥
在过去,宝宝出生后有许多民俗禁忌,其一就是不能碰水,需以麻油替代来擦拭身体,到第三天后才可正式洗澡。
李秀娥指出,当时人们认为麻油有收敛脐带伤口及修复功效,相信此举能帮助宝宝脐带脱落并降低感染与形成后遗症的机率。
在宝宝出生后第三天,爸妈会准备3颗石头、全新的「和尚衣」,以及代表及吉祥或祝福的物品,请长辈帮宝宝洗澡、换新衣,并给宝宝「做胆」。
过去人们认为宝宝刚出生不久,对于周遭环境敏感,会感觉害怕,于是将坚硬的石头置于宝宝胸前滚动、轻拍,可让宝宝有胆量、情绪更加稳定。
而洗澡时,将桂花、桔子、龙眼叶及12或24枚铜钱置于澡盆中,代表对宝宝的期许,其中桂花,取自富贵「贵」字的谐音,与铜钱同为大富大贵之意;桔子表示大吉大利;而龙眼叶枝叶繁盛,则是希望宝宝日后能为家族添后辈子孙。
李秀娥表示,现代因产妇于医院生产,宝宝出生后,就会有护理师立即为宝宝擦拭,并以酒精消毒,一改过去三天内不能洗澡的观念,加上现代医学认为于脐带处涂抹麻油会增添伤口感染风险,不再会以过去惯有的方式来处理,而宝宝出生后三天内,多与妈妈一同住在医院,也几乎无人再依循古礼的方式来处理。
宝宝成长如闯关.「弥月」答谢神明
「弥月」是指宝宝出生满一个月。过往因医疗不发达,宝宝出生不久容易生病,甚至夭折,其成长就如同过关斩将般,克服了一关又须对面下一阶段的考验。
因此,当宝宝满月时,也意味著其成功撑过前一阶段,平安活下来,此时,爸妈除了准备油饭、麻油鸡酒等弥月礼来感谢「媒婆」促成一桩好事之外,也需准备「红龟粿」、「水果」与「牲礼」来答谢家中祖先、神明的庇佑。
在这一天,娘家也会为宝宝准备6或12套「头尾礼」(闽南语称「送头尾」),也就是宝宝从头到脚的服装,含衣服、裤子、状元帽,兔子鞋等,并于帽子上绣字,期勉宝宝长大后会认字,也有人会准备披风(台语为「群仔」),希望宝宝日后合群、与他人相处和乐,并打造金银锁片(又称「庇佑锁」)等金饰给宝宝配戴,为宝宝保平安。
另外,娘家长辈也会将宝宝抱于户外喊鸱鸮(老鹰),由于鸱鸮并非随处可见,多会以传统赶鸡的工具「鸡箠」替代,长辈手拿「鸡箠」作势赶鸡,并以台语高喊著「鸱鸮、鸱鸮」,若为男宝宝,还会加上「鸱鸮、鸱鸮飞上天,囝仔紧做官」、「鸱鸮、鸱鸮飞高高,囝仔得状元」、「鸱鸮、鸱鸮飞低低,囝仔紧做父」等期许,希望孩子将来长大能做高官或早点成亲,有繁衍子孙之寓意。
不过,现代爸妈较少依循这些旧时繁复的礼俗,宝宝满月时,则大多准备弥月蛋糕、礼盒来赠送亲朋好友,前来家中探访者也会带许多用品、礼物来表达对宝宝的祝福。
出生24天或满月.「剃胎毛」洗净污秽
传统上认为宝宝胎毛浸泡过羊水不乾净,不能进入庙宇,必须全部剃除,因此,爸妈会于宝宝出生后的第24天或满月(一般认为选择第24天有24孝之意),请长辈或剃头师傅到家中为宝宝剃胎毛,并准备石头、红蛋、葱、钱币,以及说吉祥话来进行剃头仪式,为宝宝洗除污秽。
但随著社会发展及演变,过往剃胎毛的观念渐渐改变,现代爸妈请剃头师傅为宝宝剃胎毛,多半希望能留下纪念,所以,剃胎毛仪式已与过往有所不同。
婴儿理发师傅莎莎赖老师表示,现代宝宝剃胎毛仪式准备的物品较为多元,除了一般传统使用的石头、红蛋、葱、钱币之外,还会加入芹菜、蒜头给予宝宝不同的祝福;在器具及卫生方面也更为讲究,使用婴幼儿专用的低静音电剪、注重器具消毒,理发围巾亦不重复共用,以保护宝宝头皮与皮肤。
而早期剃胎毛仪式必须将所有胎毛剃除,在发型上较无选择,现代则因观念改变,加上剃胎毛师傅多为理发师出身,已经可为宝宝做发型上的设计,爸妈也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如何让宝宝乖乖剃胎毛?
莎莎赖老师表示,通常会建议爸妈,在剃胎毛仪式进行之前,将宝宝喂饱,宝宝吃饱了就不容易哭闹,也就能让剃头师傅乖乖剃胎毛。若恰巧碰到宝宝想睡觉或有起床气时,在一旁的爸妈可透过轻声安抚,宝宝也会冷静平稳下来。
出生后4个月.「收涎」平安度过流口水阶段
宝宝出生满4个月后,准备长牙齿,嘴巴会开始出现痒痒的感受,也会不断流口水,此时爸妈会以宝宝喜爱又唾手可得的酥饼、咸光饼等以绳子串起,挂于宝宝脖子上,邀请长辈或年纪较长的邻居为宝宝「收涎」。
长辈们会取其中一块饼乾,于宝宝嘴巴附近擦拭、做出左右划过等动作,给予宝宝祝福、讲吉祥话,例如:「收涎收漓漓,囝仔紧招小弟」、「收涎收乾乾,囝仔紧做爸」等,希望孩子能平安度过常流口水的阶段。
李秀娥表示,现今宝宝「收涎」仪式仍盛行,做法上仍保有过去擦拭宝宝嘴角、讲吉祥话的形式,不过,收涎饼乾款式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桃酥饼,还有各式各样可爱、梦幻图案的糖霜饼乾,不少厂商也推出客制化服务,在饼乾上刻上宝宝姓名、日期与祝福的话,为宝宝特制专属的收涎饼乾,让整个收涎仪式更添丰富趣味及幸福感。 幸福妈咪手工糖霜饼乾FB:https://www.facebook.com/deganopuzzle/
加入妈妈宝宝LINE@好友 孕产育儿新知不漏接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