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道歉,就表示孩子知道错了,对方应该要原谅孩子,不然会让孩子认为,既然道歉无法获得原谅,下次就不愿意道歉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都已经道歉了,不然还要孩子怎么做?难道都不能原谅孩子吗?
(当孩子做出伤人举动时,不只道歉,更要学习为行为负责。)
可被原谅但不是就此了事
是的,我们当然要原谅孩子,但是在原谅的同时,更应该教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长期下来,孩子就容易养成「只要道歉就能了事」的敷衍态度,或是在道歉后,发现无法获得原谅而出现恼羞成怒的行为。
其实遇到类似状况,我不会纠结在「道歉」这项举动,因为道歉本来就是孩子当下该做的事,我著重的是如何运用这件事来教导孩子做出应有的行为,以及如何衡量事情的严重程度,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爸妈应给予勇于负责的孩子肯定,。)
在孩子道歉以后.爸妈可以这样做
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明白道歉的意义,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您可以依照以下步骤进行后续处置:
制止孩子当下的行为
制止的目的除了避免孩子继续做出伤人的行为之外,也是让他知道自己已经触犯某种行为规范的手段,透过停止与限制其他举动,让孩子对自身行为有所警觉与克制。
然而,在执行制止的策略时,您要记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被孩子的不当行为影响情绪,进而衍生不必要的冲突,因为您的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不是制造新的问题,当下应尽量采取明确且坚定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现在需要遵守的规范是什么。
让孩子有冷静的时间
冷静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有时间认识并消化自己的情绪,同时透过冷静的过程,让孩子有机会省思所做所为,进而学习判断自我行为的正确性。
然而,在执行冷静的策略时,您要陪伴在孩子身旁,尽量别让孩子独处,这样才能观察孩子是否具有管理情绪的能力,避免不当的情绪继续扩大,也能了解孩子让自己冷静的方式有哪些,随时在旁引导孩子正确的因应技巧。
与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经过
讨论的目的是要让大人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包括行为动机、企图及理由是什么,同时帮助孩子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行为背后衍生的问题,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然而,在执行讨论的策略时,先别急著指责孩子,而是尽量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也不要有过多的安抚,让孩子产生依赖而转移问题焦点,误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更不需要诉求太多的道理,而是依据事件的过程做讨论,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
让孩子明白道歉的意义
道歉的目的是要减低对方的敌意,避免冲突继续扩大,也是孩子发生错误行为后,为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对他人负责的一项基本礼仪,更是孩子当下必须要做、无法推卸的事。
然而,在执行道歉的策略时,您要让孩子知道,道歉不见得会获得原谅,因为这关乎到事情的严重性,但至少可以降低伤害,保护双方;在道歉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学会释出诚意,懂得尊重对方,态度要谨慎,不能草率敷衍,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道歉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一项勇敢负责的行为。
给予孩子适当的行为后果
给予行为后果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后果,让孩子从中学到教训,进而发展社会觉察、危险判断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塑造正确的行为模式。
然而,在执行行为后果的策略时,您必须清楚知道哪些后果对于孩子的行为是具有约束力,并随时掌握后果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处置后可能衍生的结果,尽量避免孩子产生混淆与误解,反而出现我们期待以外的行为表现。
给予勇于负责的孩子肯定
肯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勇于负责是一件骄傲的事,道歉一点都不难;在孩子道歉时,给予适时的回应,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您随时在一旁陪伴、承担,让孩子知道您是关心他的。
然而,在执行肯定的策略时,您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您是因为他负责任的态度而给予肯定,并非他的不当行为,避免孩子产生错误的行为连结,误以为他的行为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您更要让孩子了解:道歉本来就是他必须做的事,避免孩子衍生错误观念,误以为「做错事只要道歉就可以解决」的想法。
(爸妈应给予勇于负责的孩子肯定,。)
当孩子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时,除了要求孩子道歉之外,您要让孩子知道:道歉本来就是他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更重要的是,您要如何透过行为后果,例如:剥夺孩子的权益、暂停孩子的行为、限制孩子玩玩具的时间等等,让孩子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进而学习社会觉察、危险判断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